今天是2025年07月1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西师学子赴吉安 共谋桑业助振兴

(通讯员:王音懿、廖梓钰、向力锋) “一片桑林富一方百姓”,中国古代桑蚕丝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人文历史和技术精华,有历史、文化、经济和工艺等价值。2024年7月23日西华师范大学“繁桑映乡”社会实践队赴南充市嘉陵区吉安镇张家坝村展开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桑蚕的非遗文化及传承故事,见证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的新的生命力,感受非遗的魅力。

以“桑”于名,打造文化名片

刚到达吉安镇张家坝村时,映入队员们眼中的是宽敞平坦的道路,漫山遍野的桑园,错落其中的蚕房。看着这样一副祥和的画面,调研队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贫困的山区乡镇。为了深入了解张家坝村是如何带领百姓发展桑蚕业,精准帮扶农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调研队在张家坝村党群活动中心,与村干部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张家坝村村支部书记张强介绍道,“光把钱送到村民手上是不够的,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给村民提供一个赚钱的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了解桑蚕业发展之后,镇政府迅速锁定桑蚕业为张家坝村脱贫主力军。通过采访,调研队了解了张家坝村这几年的脱贫攻坚之路,领悟到了发展特色产业对扶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图为张家坝村张书记在桑田受访发言的场景。 通讯员唐茂支摄

落实政策方针,推动桑业发展

为推广先进的桑蚕养殖技术,促进地方蚕桑产业发展,响应国家号召,实践团队沿着桑蚕产业链走访实践,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科学致富新思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队在南充市吉安镇张家坝村成功举办了桑蚕养殖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旨在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当地桑蚕养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吉安镇副镇长曾渝首先对西华师范大学实践团队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高度评价了此次研讨会的成果。副镇长表示,通过此次研讨会的学习和交流,村民们对桑蚕养殖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找到了许多解决养殖难题的新方法。他相信,在实践团队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张家坝村的蚕桑产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讲授桑蚕养殖经验的场景。通讯员李星瑞摄

体验桑蚕丝织,传承非遗文化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经济旅游发展,同时宣传与传承桑蚕丝织非遗传统文化,实践团队成员们开展了“绸都丝扇”为主题的“蚕丝画扇”非遗手工制作体验的研学活动。在吉安镇张家坝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队成员们讲述了桑蚕丝织非遗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带领当地小孩子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大胆创新、奇思妙想,装饰自己的蚕丝扇,制作成一件件创意手工作品,帮助孩子们在享受手工制作之乐、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共同守护这项传统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和当地小朋友们一起制作蚕丝扇的场景。 通讯员 王音懿 摄

寻桑衍绎,托举振兴之梦

图为团队成员在与村委干部张勇交谈讨论桑蚕基地现状的场景。 通讯员廖梓钰摄

在与张家坝村村支部书记张强访谈中,团队成员们提出建议,除了种植桑树,发展第一产业,张家坝村可以在桑蚕衍生产品上做一定规划。不仅大力发展桑蚕的加工产品,打造当地特色品牌,而且在根据桑基鱼塘所具有的观赏性发展工艺品产业和旅游业,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张家坝村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是重点。此次活动,团队紧密围绕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线上积极联系专家提出解决方案、线下开展多类讲座与研学活动,进行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产业融合等多种途径,为张家坝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团队成员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本次实践致力于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展现西师大学子风采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风貌。

图为团队成员在南充市吉安镇张家坝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合照。 通讯员 唐茂支 摄

团队名称:繁“桑”映乡助农实践团队

指导教师:池莹

团队成员:王音懿、廖梓钰、李星瑞、向力锋、唐茂支

上一篇:守望生命晴空,共待繁花似锦:“筑梦青春无锡小分队”赴无锡市梁溪区崇安寺街道汤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篇:西师大学子三下乡:寻蚕衍绎,繁桑映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