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昌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说光彩”科普小队以“荧光”为纽带,串联起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学段科普实践,通过“力致变色材料”与“稀土荧光”主题活动,为200余名师生开启了一场跨越年龄与认知的科学探索之旅。这场覆盖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的科普接力,不仅展现了化学的奇幻魅力,更以“趣味+专业”的创新模式,为科学教育下沉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注入新动能。
启蒙:幼儿园里的“魔法荧光”初体验
在南昌大学前湖幼儿园,科普小队以一部原创动画短片《夜光蘑菇》为引,将孩子们带入荧光现象的奇妙世界。当特制荧光笔在孩子们手中化作“魔法画笔”,在画纸上勾勒出小动物、星星等图案时,紫外灯亮起的瞬间,黑暗中的荧光画卷如星河般绽放,引发阵阵欢呼。科普队员用“光的小精灵”等童趣语言,将荧光物质的能量跃迁原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故事,在幼小心灵中播下科学的好奇种子。
探索:小学课堂变身“光彩实验室”
在南昌大学附属小学前湖分校,二(10)班学生迎来了一场沉浸式科学实验。科普小队通过动画演示与实物操作结合,将荧光原理转化为“指纹探秘”“荧光瓷板画”等趣味实验。当孩子们用荧光磁粉“唤醒”隐形指纹,或在瓷板上创作出紫外灯下显影的荧光画作时,抽象的科学概念化为指尖可触的惊喜。一名学生兴奋地表示:“原来科学就像魔法,但比魔法更神奇!”
深耕:中学生解密“微观荧光密码”
面向南昌大学附属中学红谷滩分校的七年级学生,科普活动升级为“科研小课堂”。队员们借助3D动画模拟能级跃迁过程,结合分组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荧光材料在压力、光照等条件下的变色规律。当学生们用荧光墨水写下“厚德载物”并见证其在紫外灯下熠熠生辉时,他们不仅理解了力致变色与光致发光的科学本质,更感受到“基础研究也能如此酷炫”。
引领:大学生聚焦“稀土荧光”前沿
在南昌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科普活动直指科研前沿。团队结合江西稀土资源优势,展示荧光材料在智能传感、防伪加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大学生们通过实验操作,亲身体验稀土元素如何赋予材料“智能响应”特性,并围绕“荧光防伪技术如何守护生活安全”展开头脑风暴,将科研探索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此次活动以“分层递进、学段贯通”为特色,将江西特色资源与科技前沿深度融合。指导老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玩中学、做中悟’的方式,让青少年不仅记住知识点,更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未来,南昌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持续推动科普模式创新,以“趣味科普”为引擎,以“专业深度”为支撑,为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更多后备力量。(通讯员:高地 曾雅湉 肖睿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