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楼的电梯坏了”“楼上的孩子玩耍蹦跳声太大了”……生活中,这样的琐事屡见不鲜,却关乎群众的幸福和谐。然而,对于河津市城区街道文苑社区而言,再小的事情,只要居民有需求,社区就有服务。只有将件件民生小事办到心坎上,才能解了心结,乐了群众。
打造“暖新之家”,让社区“服务者”与城市“奔跑者”双向奔赴;设立“板凳会”“茶话会”让群众在闲聊中,提出基层治理“好点子”;推行“绿黄红”三色化解法,让各类问题迎刃而解……在基层治理的漫漫路程中,文苑社区通过创建“小街问事”基层治理品牌,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服务,有效破解治理难题。
“服务者”与“奔跑者”的双向奔赴
炎炎夏日,一大早,文苑社区的两名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将刚刚熬制好的绿豆水放置在社区门口,方便路过的户外工作者和居民饮用,这样的暖“新”服务已经持续了5年。
走进文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映入眼帘的是饮水机、沙发、小冰箱等各类设施。此时,刚刚忙完订单派送的外卖员吴利胜正在沙发上休息。“夏天的时候,社区送‘清凉’,冬天的时候送‘温暖’。我胳膊上的冰袖就是前不久发的,送外卖的时候就不怕晒伤了。”吴利胜说,“平时累了来这里喝喝水、聊聊天,还能给手机充充电,感觉就像家一样温暖。”
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外卖员们也积极回馈社会,参与基层治理。外卖员王晓磊说,在送餐过程中,他们还会为客户发放反电诈、地震宣传等资料,让大家的安全多一份保障。如果发现道路障碍、消防通道堵塞等安全隐患问题,还会通过“随手拍”及时上报给社区。“我们就像是城市的眼睛,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既是责任也是义务。”王晓磊说。
这样的双向奔赴,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文苑社区通过打造“暖新之家”,提供一站式休憩服务,推动外卖骑手、快递员从城市“奔跑者”转变为社区“治理者”。
“板凳会”议出“大民生”
一本民情日志,一个小板凳。社区干部、网格员代表和居民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着社区的大事小情和急难愁盼。这是在文苑社区经常会看到的温馨“开会”场景。
“我们小区单元门有点松动,存在安全隐患”“咱们辖区多才多艺的人真不少,能不能在特定的节日,给大家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文苑社区依托党群服务站设立“小街议事厅”,通过“板凳会”“茶话会”面对面收集诉求,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着落。
在一次议事会上,有居民反映华龙西区因小区工作者在管理交接过程中存在疏漏,造成另一名小区工作人员长达1年之久的工资无人支付。得知这一事情后,社区干部立即走访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经过与小区业主代表多次协商,最终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自“小街问事”品牌运行以来,文苑社区累计收集居民诉求70余条,解决率达90%以上,通过主动下沉收集民情、分类处置,有效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赢得了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绿黄红”三色法精准攻坚破难题
连日来,文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各个功能室热闹非凡。老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兴致勃勃地与老友切磋牌技;妇女们聚精会神或练字或合唱,一时间欢声笑语洋溢在整个社区。
党群服务中心是便民服务窗口,也是群众家门口的文化休闲场所。文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徐英豪介绍,社区在收集民意时,有不少居民反映辖区缺少活动场地。于是社区从群众需求出发,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完善了桌椅板凳等设施,将党群服务中心变成一个贴心、舒心的文化活动场所。如今,每天会有不少居民相聚在这里共同学习交流。同时,社区也举办了美术画展、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活动,深受群众称赞。
在文苑社区,类似这样的服务需求通常会用绿色标签来记录;像环境整治、乱停乱放、家庭噪声等简易问题,用黄色标签记录;加装电梯、老旧改造等复杂事项,则用红色标注。“对群众的诉求,实行三色督办,就是要做到底数清、目标明,确保诉求精准分流、靶向解决。”徐英豪说。
社区事务,琐碎而平凡,小事折射出温暖,传递着关怀。文苑社区在“小街问事”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好人好事,让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具象化。
当得知居民为办理房屋产权问题头疼时,水泥厂家属楼负责人王辉主动牵头,跑前跑后,帮助居民解决了揪心事;创业青年董文清,定期到社区免费为居民培训葫芦丝、竹笛等乐器演奏技艺……像这样的热心居民,文苑社区有200余名,他们岗位不同、背景各异,却都满怀热忱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用点滴行动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从口号变为现实,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来源:河汾人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