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0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十朝晨光映橘衣,雷锋薪火递金陵 ——安师大数统学院“雷锋驿站”团队南京行侧记

2025年7月3日清晨,柔和的晨光穿过南京城古老的梧桐叶隙,洒在十朝文化园的黛瓦粉墙上,晕染开新的一天。就在这承载十朝烟云的园囿间,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雷锋驿站”理论宣讲社会实践团队的年轻学子们,在队长陈博文的带领下,开启了新一天的旅程。他们身着醒目的橙色志愿服,如同一簇簇跃动的火苗,在此践行雷锋精神,播撒历史文化知识的种子。这正是“雷锋驿站”学生党建工作品牌项目暑期实践的重要篇章,旨在深学细照笃行雷锋精神的时代新意。

初晨相遇,志愿之约在古韵中开启

清晨8时许,当十朝历史陈列馆的大门缓缓开启,游客的身影开始点缀园区。实践团队的橙色身影在入口处忙碌起来,立刻成为园中一抹亮眼的色彩。队长陈博文温和而坚定地向驻足游客介绍:“我们来自安师大‘雷锋驿站’,希望和您一起,在这片承载了十朝记忆的土地上,探索历史的回响与雷锋精神的当代温度。”时间恰好,这古都晨曦中的初次相遇,仿佛是彼此幸运的开始。队员们默契地分工合作:发放精心设计的问卷,引导游客参与互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队长陈博文围绕那精巧的木制孙吴时期建初寺模型的生动讲解。“看这布局,几何对称之美,正是古代匠心与数学智慧的融合。”陈博文细致地指点,话语间流露出知识的魅力与传播的热情。

 

队长陈博文在十朝历史陈列馆中讲解木制孙吴时期建初寺模型

石刻低语,互动点燃求知火苗

时间流转至九点半,团队移步至六朝文物展区深处。这里,时光在石刻上刻下了坚硬的印记。队员叶成杰深入浅出地解析着一尊佛教石窟艺术:“它的线条刚劲,比例堪称完美,这背后是对力量平衡的深刻理解,是美学与实用几何学的精妙结合。”言语间,历史的厚重感似乎触手可及。

队员叶成杰在十朝历史陈列馆中讲解佛教石窟艺术

明陵光影,融合创新深化服务

临近中午,十一点的阳光已有些热烈,但团队的步伐未曾停歇。明亮的光线流淌在明孝陵博物馆的廊柱间,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在这里,“雷锋驿站”的队员们,正开启一场知识与精神的探寻。队长陈博文敏锐地捕捉到随行青少年的求知目光。他将宋代文化的星辉引入对话,亲切问道:“王安石变法中那份‘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坚持,历经了怎样的艰难?” 或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这句词道出了他怎样的人生境界?” 这些围绕王安石、苏轼等宋代巨擘诗词与生平经历的问答,如同钥匙,轻轻转动,便在十几岁少年专注的眼神中,开启了理解历史的门扉,智慧在自然的交流间流淌。

队长陈博文在明孝陵博物馆与青少年进行知识互动问答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雷锋驿站”实践团队在南京明孝陵博物馆活动现场合影

实践如“π”,丈量成长三维空间

这一上午的奔忙,正是“雷锋驿站”三维“π”成长空间理念的生动映照:出发前的集体学习,筑牢信仰的起点;活动方案与内容,深深扎根于学院“思政教育共同体”的资源沃土,夯实知识的横轴;现场与形形色色游客的每一次对话与应变,都是青春实践者的能力纵轴在延伸;而深入文化现场服务与调研的本身,则是检验书本、收获真知的坚实力证,实践求真的竖轴于此交汇。活动结束,队长陈博文望着夕阳下队员们略带疲惫却充满光彩的脸庞,感慨道:“我们播撒历史的种子,也在每一次真诚的互动、每一次耐心的解答中,锤炼了服务社会的本领,更深切体会了雷锋同志那份‘互助’情怀的真谛。”

余晖情深,前路更见初心

活动虽结束,耕耘未止步。这次活动不仅是以青春之名向这座历史名城投递的一份敬意与认知,更是一场深刻的历练。它增强了“雷锋驿站”品牌的社会认同与辐射力,那些在十朝文化园里收获的真诚反馈与感动瞬间,将为团队走向更广阔的社区、校园舞台积累起最深厚的力量和信心。

当下午的阳光将金陵古城染上亮金,古老的石像在光影中显得愈发沉静深远。实践团队的学子们怀揣着沉甸甸的收获与服务后的满足踏上归途。那些被理解后的会心微笑,那些被点燃的求知眼神,连同十朝园囿内外的阳光与树影,深深印在心底,化作他们继续前行的信念。阳光纵会西下,但一颗颗践行雷锋精神的赤诚之心,必将如初升的朝阳,永远向着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大东方。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雷锋驿站”实践团队在南京十朝文园活动现场合影

 (通讯员 /供图  陈锐)

 

上一篇:江西上饶华坛山镇卫生院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惠民活动
下一篇:问卷叩民生,食安聚心间—安师大学子穿梭市井,解码百姓食安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