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老年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7月2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银发力量”赋能基层治理实践团队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双桥街道卜桥社区,对红马甲义工队展开深度调研。这支由退休老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以20年坚守诠释“退休不褪色”的社会担当,为基层治理注入“银龄智慧”。
党建引领筑根基,从艺术团到治理“多面手”
“最初只是唱歌跳舞的兴趣组织,现在成为社区的‘好帮手’。”据社区负责人介绍,红马甲义工队前身为文艺团体,慢慢转型为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在册志愿者超2000人,涵盖退休教师、职工、失地农民等群体。队伍以“党建+志愿服务”模式组建党支部,形成“社区统筹—队长分工—队员响应”的管理体系,在助学岗值守、爱心送餐、矛盾调解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该队伍创新设立8支特色分队:文艺队年均演出多场;调解队累计化解邻里纠纷多起,实现“小事不出楼栋”;疫情防控期间,队员们自发为3000余户居民配送物资,用行动诠释“银发担当”。
多元服务解民忧,积分机制激活治理动能
“志愿服务时长可换成积分,兑换超市生活用品。”王培华展示档案室中的积分手册,记录着她们的义工积分。该队伍推行积分制度,联合爱心商家建立兑换体系,既激励参与热情,又破解志愿服务持续性难题。
在卜桥社区红马甲广场,每日可见太极拳队训练、文艺队排练,这里已成为老年志愿者的“能量站”。队伍还与扬州大学“夕阳再晨”团队合作,每两周开展智能手机培训,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成功阻止养老诈骗案例。
基层协同促长效,银龄经验赋能治理创新
调研发现,红马甲义工队的发展离不开“三位一体”支持体系: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用于阵地升级,社区提供活动场地并对接资源,社会组织注入专业力量。
老年人参与治理有独特优势,他们懂民情、有耐心,是政策落地的‘翻译者’。红马甲义工队通过“自我服务—服务社区—影响社会”的三级跃迁,为破解老龄化背景下的基层治理难题提供实践样本,让银发力量在基层治理中持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