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南昌大学:探寻徽饶古道遗迹 传承浙源乡土文脉

乡村历史文化是大地深处的血脉,是历史长河里窖藏的乡愁。2025年7月7日,为深入挖掘浙源历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凤山村书记的引领下,南昌大学际銮书院赴江西省上饶市“际启新程”社会实践队,踏入著名古迹徽饶古道,开展历史文化调研活动,探寻古道承载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故事,解码浙源乡的文化基因。

一、重走徽饶古道,触摸历史肌理

徽饶古道,横亘于古代徽州与饶州之间,是连通两地至关重要的交通命脉,千年时光里,商贸往来的喧嚣、文化交流的韵律,都沉淀在这条古道的石板之上。“徽饶古驿道浙岭”石碑旁,村书记详细讲解:“这条古道曾是徽商外出打拼的‘奋斗之路’,无数挑夫、商人往返于此,将徽州的茶叶、文房四宝运往各地,也带回外界的信息与物资,见证了浙源乡昔日的繁荣。”实践队一行以石碑为起点,沿着蜿蜒的石板路拾阶而上,感受古道厚重的历史。

(图为实践队在徽饶古道石碑前合影。樊启越 供图)

二、访吴楚分源地,悟文化交融脉络

沿着古道攀登,抵达浙岭之巅,“吴楚分源”石碑与文化标识静静伫立。这里,在春秋时期是吴、楚两国的化疆分界,千年后的今天,又是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天然分水岭。独特的地理区位,赋予其特殊的历史意义,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浙源乡在地域文化交融中的特殊地位。

在“吴楚分源小课堂”展板前,村书记绘声绘色地讲述传说:方氏老妪在浙岭设茶摊,无偿为过往行人施茶,她的善举打动路人,离世后,众人以堆石成冢的方式缅怀;还有“同春亭”,曾经为行人遮风挡雨,见证无数温暖瞬间。队员们纷纷感慨:“古道不只是简单的交通线,更像一条文化纽带,串起历史传说与人文精神,方婆的乐善精神,跨越百年,至今仍在浙源乡的乡土间流淌、延续。”

(图为吴楚分源小课堂展板。樊启越 供图)

三、探古迹遗存,思文化传承使命

调研途中,实践队辗转走访“堆婆冢”“同春亭”等古迹遗存。“同春亭”的墙体早已斑驳,石碑也已经被青苔覆盖,岁月在这些古迹上刻下深深浅浅的痕迹,却也留存着独属于历史的温度。

驻足古迹前,队员们展开交流。有人说:“徽饶古道是浙源乡的地理标识,更是乡土文化的‘根’与‘魂’,这些古迹承载着先辈的故事与精神。” 也有人提到:“保护好古迹,传承背后的人文精神,能为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根基。” 村书记也寄语实践队:“希望你们把古道故事传递出去,让更多人关注浙源的历史文化,携手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709/1f29664b5358fd3b7e2c10fd92e9ce5d.png

(图为村书记为实践队讲解“堆婆冢”。樊启越 供图)

四、以实践赋能,助力乡土文化振兴

此次徽饶古道调研,是“际启新程”社会实践队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重要一步。后续,实践队将整理调研成果,通过文化宣讲、创意设计等方式,助力浙源乡讲好“古道故事”,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活力,让徽饶古道的文脉在新时代持续传承、熠熠生辉。

(图为徽饶古道标识。樊启越 供图)

通讯员:樊启越 徐旭东 何志轩

上一篇:从“观众”到“主角”——湖南湘江新区龙唐村第三届文化艺术节见证村民共建文化盛宴
下一篇: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栖霞大道互通项目通过交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