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一本日志,三颗真心——乡村老人的“幸福存折”

曾经,在应城市义和镇的乡村,经常能看见这样的画面:拄着拐杖的老人倚在门框上,望着村口的路,眼神里藏着对远方子女的牵挂。留守老人的生活就像被时光慢放的默片,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寂寥。今年年初,应城市义和镇给每位村干部发放的《暖心日志》,正像一支温柔的笔,为这些默片添上了温暖的色彩。“暖心走访”“贴心陪伴”“安心守护”的“三心”工作法,像存入“幸福存折”的三笔存款,让乡村老人的晚年有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暖心走访,是存进“存折”的“生活底气”。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买袋面粉要走两里路,缴次电费得排队半小时,这些年轻人眼里的“小事”,都是他们生活里的“坎”。义和镇的村干部们带着《暖心日志》上门,手里拎着的不只是代购的米面油,更是帮老人跨过这些“坎”的力气。翻开村干部们的《暖心日志》:“王大爷,高血压药快吃完了,周三代购”“李奶奶家灯泡坏了,下午更换”……这些琐碎的字迹,串起的是老人们柴米油盐里的安全感。比起逢年过节送慰问品的“一阵风”式关怀,这种把需求记在本上、落在实处的常态化服务,才是让老人心里不慌的“硬通货”。

贴心陪伴,是存进“存折”的“情感利息”。《暖心日志》里“每月至少陪伴1次”的记录,从来不是冰冷的任务清单,而是沉甸甸的情感账单。每一次耐心倾听,每一个关切眼神,每一次帮他们整理凌乱的书桌,都是在为老人的精神世界“充值”。老人的孤独,往往源于“被遗忘”的恐惧,而这种常态化的陪伴,恰恰在告诉他们“你始终被放在心上”。当陪伴成为习惯,孤独的日子便会慢慢长出温暖的藤蔓,缠绕起老人与村干部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多了份精神慰藉。

安心守护,是存进“存折”的“平安保险”。从检查电线是否老化,到给独居老人的药盒贴上年月日标签,再到卫生院的医生拿着健康档案上门问诊……这些细致入微的举动,织成了一张看不见的“防护网”。这张网防的是意外:冬天检查取暖设备是否漏电,雨天查看房屋是否漏雨,让潜在的风险在萌芽时就被消除;这张网保的是健康:定期测量血压血糖,提醒按时服药,跟踪慢性疾病的变化,让老人的身体状况始终被关注;这张网解的是牵挂:远方的子女得知家中老人被如此细致地守护,便能少些担忧,多些安心。这份“平安保险”,让老人夜里能睡个安稳觉,让他们在面对衰老与疾病时,多了份从容与底气。

翻看一本本写满字迹的《暖心日志》,就会明白:乡村治理的温度,就藏在这些“鸡毛蒜皮”里。应城市义和镇的“三心”工作法,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实在的行动告诉我们:关爱老人,不必等逢年过节,也不用喊豪言壮语。把他们的需求记在本上,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用真心换真心,这本“幸福存折”就会越来越厚,乡村老人的晚年,也会因此多些甜、少些难。这,或许就是基层治理最动人的模样。(湖北省应城市义和镇西二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吴岳川)

上一篇: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栖霞大道互通项目通过交工验收
下一篇:浙江金华:竹园社区党员志愿活动精准赋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