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1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传承螺钿技艺,点亮非遗之光

7月18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团队前往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一场别开生面的螺钿工艺体验活动在蓬莱镇进来成长中心精彩上演,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参与,让古老的螺钿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生机。

探寻螺钿历史,开启非遗之旅

活动伊始,身着红色志愿者背心的讲解员,以大屏幕为依托,开启了螺钿文化的溯源之旅。从商周时期先民将贝壳用于生活器具装饰的萌芽阶段讲起,悠悠历史缓缓铺陈;到唐代,螺钿工艺迎来成熟绽放,再到明清时期的鼎盛发展,铜镜漆背螺钿成为时代经典,是对其工艺精湛的生动注脚。

为帮助孩子们系统了解螺钿工艺,老师重点解析了硬钿、软钿、镌钿三大分类的特点。“硬钿像搭积木,用不规则的贝壳片拼出图案;软钿薄如蝉翼,能贴在弯曲的器物上;镌钿最考验功夫,要在贝壳上雕刻出精细花纹。”一段“点螺”工艺视频更是让课堂沸腾起来,视频中匠人用细如发丝的贝壳丝镶嵌出的纹样,在光线下变幻出虹彩般的光泽,孩子们聚精会神,好奇地追问工艺细节。

图为志愿者吴老师在讲解螺钿的发展。王晶 供图

志愿者细致讲解制作流程:采撷螺蚌贝壳,精雕细琢成图案,精准粘贴、细腻研磨、精心毛雕,一步步,将贝壳化为艺术,让在场孩子们直观触摸到螺钿工艺跨越千年的温度与厚度。

动手实践创作,邂逅非遗之美

理论讲解后,实践环节热闹开启。桌上摆放着小巧的螺钿半成品、五彩贝壳碎片与工具,青少年们迫不及待投入创作。镜头聚焦处,一双双小手灵动穿梭:有的专注挑选贝壳,比对色彩纹理,为作品寻觅最适配的“拼图”;有的小心翼翼粘贴,手指轻压,让贝壳稳稳“安家”;还有的在完成初步粘贴后,端详琢磨,为增添细节反复尝试。

在小小的教室里,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螺钿作品相映成趣,手持刚完成的螺钿小作,眼神里满是成就感。他们在交流中分享灵感,在互助中攻克难题,将创意融入传统工艺,让冰冷的贝壳碎片,在指尖流转中蜕变为鲜活的艺术。

图为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制作螺钿作品。王晶 供图

感悟非遗价值,共筑传承之责

孩子们沉浸式感受螺钿工艺,收获的不仅是亲手创作的作品,更是对非遗文化的深刻认知。团队成员辅教王老师感慨:“以前只在博物馆见过螺钿器物,觉得很美却很遥远,现在自己动手,才懂每一道工序都藏着匠人的心血,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得好好传下去。”馆长柯明川对此次活动很是欣慰,他对志愿者老师和孩子们表示夸赞:“本次非遗活动开展很多工艺制作体验,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非遗的魅力,极大推动了非遗的传承。” (通讯员:王晶、吴钰彤、顾捷)

图为孩子们手持刚完成的螺钿小作,眼神里满是成就感。王晶 供图

图为志愿者老师的螺钿作品。宋晓瑶 供图

此次螺钿工艺体验活动,是传承非遗、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生动实践。它以知识讲解为引,以实践创作为桥,让青少年近距离触摸非遗脉络,在心中播撒下传承的种子。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日益受重视的当下,这样的活动意义深远,既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也让非遗之美,在新一代的感知与创造中,持续闪耀光芒,期待未来有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让螺钿等传统工艺,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续写璀璨篇章 。(通讯员:王晶)

上一篇:球场上练传球,普通话里促团结!大学生推普团边疆玩转“体育+语言”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