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8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凤阳风华,花鼓陈情——安财学子探寻非遗传承之路

2025年7月13日至15日,小月亮队十名队员深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开展“凤阳风华,花鼓陈情——凤阳花鼓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调研分析”实践活动。这支由安财学子组成的团队,用三天时间触摸非遗温度,为凤阳花鼓的传承寻找破局之道。​

作为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形式,凤阳花鼓被誉为“民族民间舞国宝”,承载着六百年的历史记忆。然而在现代文化冲击下,这项传统艺术正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小时候村口庙会常有花鼓表演,现在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影像资料了。”当地72岁的张大爷的感叹,道出了传统艺术的式微困境。​

调研团队从资料搜集起步,通过走访凤阳县曲艺团、查阅地方文献,梳理出花鼓灯的发展脉络。这项融合舞蹈、音乐、说唱的综合艺术,曾以“千村打鼓,万户唱歌”的盛景闻名,如今却面临艺人老龄化、演出市场萎缩等现实难题。曲艺团团长李建国透露,团内40岁以下演员仅占15%,每年公开演出场次不足三十场。​

7月13日清晨,队员们分成三组深入社区、学校和市集。在府城镇文化广场,祝琳团队向晨练居民发放问卷,发现83%的中老年人能哼出《凤阳歌》片段,而随机采访的50名青少年中,仅7人能准确辨认花鼓灯道具。徐文燕小组在安徽科技学院的调查更具代表性:参与问卷的200名大学生中,62%“听说过但不了解”,仅9%现场观看过完整表演。​

“最难的是平衡传统与创新。”省级非遗传承人肖庆红在访谈中向队员展示了她编排的“校园花鼓操”——将传统“凤凰三点头”动作改编为适合青少年的健身动作,已在全县12所中小学推广。这位从事传承 工作38年的艺术家坦言,资金短缺和传承人断层仍是最大挑战,“我们尝试过直播表演,却因缺乏专业运营团队收效甚微。”​

通过对回收的312份有效问卷进行主成分分析,团队发现影响传承的三大核心因素:认知度(权重37%)、创新力(29%)、政策支持(24%)。大学生群体的数据分析尤为突出:87%的受访者支持非遗保护,但仅12%愿意主动学习,“缺乏便捷接触渠道”和“与现代生活脱节”成为主要障碍。​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从六维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建议政府设立专项传承基金,在文旅项目中植入花鼓元素;学校将其纳入美育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家庭通过节庆活动传递文化记忆;年轻人可参与短视频创作传播;社会层面定期举办惠民演出;从业者则需探索“花鼓+”跨界融合模式。​

“调研让我们明白,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延续,而是要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队长许紫璇在总结会上说。团队计划将调研成果汇编成《凤阳花鼓传承白皮书》,并联合高校社团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离别的清晨,队员们在明皇陵前看到一群练习花鼓的孩子——他们的动作虽稚嫩,却让这项古老艺术有了青春的模样。正如队员周湘湘在实践日志中所写:“花鼓的鼓声从未停歇,只是需要更多人接过传承的鼓槌。”

 

 

 

 

上一篇:安财学子三下乡:深耕蒙城中药市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下一篇:相遇六安金寨启航——安财学子深耕金寨县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