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号至7月10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麦影拾光”非遗传承团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奔赴湖北仙桃市郑场镇贾窑村,一头扎进皮影戏保护实践的浪潮中,为古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开辟出一条创新之路。
三维护非遗,一体传皮影。
团队以“三维一体”模式为有力抓手,稳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他们积极联合传承人龚贻鹏老师,这位在皮影戏领域深耕多年、造诣深厚的专业力量,借助其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为皮影戏传承注入专业活力;同时,团队也依托贾窑村党群服务中心搭建起传承基地,这里不仅是皮影戏展示的舞台,更是传承的重要据点。由此,麦影拾光团队采用“专家+村民+大学生”的传承共同体得以构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汇聚在一起,为皮影戏传承筑牢新的坚实载体,让皮影戏的传承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才支撑。
图为团队成员在贾窑村与龚老师合照。王子健供图
记史践艺深探皮影,融媒传薪广布光影。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全方位深入皮影戏世界。队员们通过口述史记录的方式,耐心倾听老艺人们讲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一点点梳理出皮影戏的历史脉络,从起源的懵懂时期到发展的繁荣阶段,从面临的困境挑战到如今的传承探索,每一个细节都被团队珍视,这些记录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后人研究皮影戏留下宝贵资料。成员们亲身参与从雕刻、上色到表演的全流程技艺实践,在雕刻环节,一刀一划感受皮革在指尖的变化,努力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上色时,调配色彩,晕染涂抹,赋予皮影鲜活的生命力;表演时,他们操纵着皮影,在灯光下演绎着千古传奇,体验“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独特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雕刻过程。唐月供图
团队还积极探索皮影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之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力量不容小觑。队员们尝试将皮影戏拍摄成短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传播,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欣赏到皮影戏的精彩;利用直播技术,实时展示皮影戏的制作过程和表演,与观众互动交流,解答观众疑问,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让皮影戏从乡村小镇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师授匠心激传承志,青春注力焕皮影辉。
当龚贻鹏老师站在贾窑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传承基地里,现场示范皮影戏制作工艺时,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每一个动作都浸透着数十年的光阴沉淀,尽显匠人匠心。选皮环节,他指尖抚过一张张处理好的牛皮,目光如炬地辨别着皮质的厚薄与韧性,口中细细讲解着“选皮如选材,好皮才能承好魂”的门道;雕刻时刻,刻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时而轻转如流云,刻出人物衣袂的飘逸褶皱,时而重落似惊雷,凿出武将铠甲的凌厉纹路,队员们屏息凝神,看着皮革在刀下逐渐显露出眉眼分明的轮廓,连呼吸都生怕惊扰了这份专注;上色阶段更见功夫,他调兑颜料时比例精准如配方,笔锋轻点间,红脸的忠义、白脸的奸猾、黑脸的刚直便跃然“皮”上,那层层晕染的色彩仿佛带着千年故事的温度,让每一张皮影都有了灵魂。队员们围在老师身旁,笔记本上记满了要点,眼睛却舍不得移开片刻,那专注的神情里,有对技艺的惊叹,更有想将这份匠心牢牢刻进心底的渴望。这一刻,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指尖的温度、刀下的力量、色彩里的情怀,团队对皮影戏的敬畏油然而生,更在心中燃起了接过传承接力棒的炽热激情。
图为龚老师雕刻皮影现场。王子健供图
“麦影拾光”非遗传承团队在仙桃郑场镇贾窑村的实践,是一场青春与非遗的浪漫邂逅,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激情碰撞。队员们带着年轻人的活力与创意,一头扎进皮影戏的世界:白天跟着老艺人学技艺,夜晚围坐在一起整理口述史,灯光下,笔记本上的字迹与墙上悬挂的皮影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他们既守得住传承的本真——将老艺人的每句叮嘱、每个手法都视若珍宝,又放得开创新的脚步——用镜头记录皮影戏的台前幕后,把“一口道尽千古事”的表演剪成短视频,在直播间里教网友认皮影、学操纵,让这门藏在乡村里的艺术,通过屏幕走进了都市人的视线。队员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传承的道路,用年轻的声音讲述着皮影的故事,不仅让贾窑村的皮影戏在新时代焕发出熠熠光彩,更像一颗投入非遗保护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为其他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提供了“青春力量+传统技艺+现代传播”的鲜活范本。(通讯员 唐月 刘晋龙 叶欣宇 王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