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2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赴延安古树名木调研服务队深入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开展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专项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民众调研等方式,系统探究黄帝陵景区及周边古柏群的生态价值与文化传承。
街头走访:倾听民众的古树记忆
7月21日,团队在黄陵县城区展开首日调研。在中心广场周边,队员们随机采访了水果摊主、学生等不同群体。年近六旬的瓜农王建军抚着摊位上的香瓜说道:"老辈人常说'黄帝陵的柏树有灵性',我们赶集路过时总要望一望。"而正在购买文具的初中生张晓雨则表示:"生物课上老师讲过古树年轮,但不知道家乡的古树有这么老。"
调研发现,当地中老年群体对古树掌故如数家珍,但青少年认知多停留在课本知识层面。队员们总结得到:"这种代际认知断层提示我们需要创新科普方式。"
图为调研队成员采访摊主老板。刘佳琼 供图
图为夜间采访高中学生。刘佳琼 供图
黄帝陵寻踪:解码五千年生态密码
7月22日,团队在黄帝陵管理局工作人员陪同下,重点考察了景区内两株"镇馆之宝"。
黄帝手植柏:穿越时空的活化石
这株相传由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亲手栽植的古柏,树高20余米,胸径达3.5米,皲裂的树皮宛如镌刻着华夏文明的密码。黄陵县林业局古树保护科科长李卫国手持检测仪介绍:"通过年轮测定和碳14交叉验证,树龄确在5000年左右。我们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建立数字档案,实时监测树体倾斜度变化。"
图为黄帝手植柏,树高20余米,树干粗壮,枝叶苍翠。刘佳琼 供图
图为8名同学围住黄帝手植柏。刘佳琼 供图
保生柏:汉武帝的绿色遗产
距黄帝手植柏三百米处,一株形如华盖的古柏巍然矗立。李卫国讲述:"《史记》记载元封元年汉武帝北巡祭祖时栽植此树,现存树龄2018年。"团队成员注意到,树干中空部位已用环保材料填充,树冠安装了避雷系统。"去年雷雨季,这套系统成功化解了三次雷击风险。"管护员刘师傅补充道。
图为保生柏,树干笔直,树冠如伞。刘佳琼 供图
深山访古:老君柏的生态守护战
7月23日的调研转向阿党镇川庄村。在海拔1200米的台地上,树冠投影达400平方米的老君柏令人震撼。村支书张胜利介绍:"这棵周代古柏过去饱受香火侵蚀,2018年实施保护工程后,我们引导村民将祭祀区外移30米。"
李科长介绍,由于古树位于村庄边缘,过去曾面临村民砍枝、烧香祈福等威胁,近年来通过设立保护碑、加强宣传和定期巡查,古树的生存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我们村的人都把这棵树当‘神树’,现在大家都知道不能破坏它。”川庄村一位村民告诉调研队。
图为阿党镇川庄村的老君柏,树干遒劲,树冠如盖。刘佳琼 供图
图为李科长讲解老君柏,成员们认真听讲。刘佳琼 供图
古树保护:科技与文化的结合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古树名木的保护不仅依赖技术手段,更需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李科长表示:“古树是活文物,保护它们就是保护历史。”目前,黄陵县正尝试将古树保护与文化旅游结合,通过讲解故事、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李科长指出:“古树名木是生态与文化的双重遗产,高校科研团队应加强与地方合作,推动科学保护与公众教育。”
图为调研队与黄陵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在黄帝陵前合影。调研队 供图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古树名木的保护现状,也为后续科研实践积累了宝贵数据。(白云霞,焦雨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