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治理难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近日,安徽财经大学组建 “节能环保・乡村治理” 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及怀远县、五河县新集镇开展实地调研。团队以 “摸清现状、建言献策” 为目标,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访谈、数据检测等多元方式,探寻农村垃圾污水治理路径,用青春智慧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动能。
调研的选址颇具深意 —— 蚌埠市固镇县作为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代表,其环境治理现状既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也凸显了部分共性难题;延伸调研的怀远县、五河县新集镇,则分别覆盖工业污染、农业生态等不同治理场景,形成 “点面结合” 的调研格局,为后续提出针对性建议奠定基础。
调研筹备阶段,团队便展现出严谨细致的作风。7 月 20 日上午,成员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围绕 “安全第一、精准调研” 原则细化方案:有人负责设计涵盖 “垃圾处置习惯”“污水认知” 等维度的调查问卷(共准备 200 余份),有人梳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献,有人调试 PM10、PM2.5 检测仪及气体浓度监测设备,同时明确分工 —— 数据记录、现场拍摄、访谈提纲撰写各有专人负责,还制定了高温天气防护、交通出行安全等预案,确保调研有序推进。
7 月 21 日下午,团队抵达蚌埠市后,第一时间与市政府团委环保部部长对接。通过官方数据交流,团队初步掌握固镇县环境治理基本面:全县 80% 以上村庄已建成垃圾收运体系,但偏远村落仍存在 “收集不及时、处理不规范” 问题;部分村组生活污水缺乏统一处理设施,存在直排农田或沟渠的情况;近三年水质监测显示,部分支流水体氨氮含量偶有超标。这些信息让团队迅速锁定调研重点,避免 “盲目走访”。
7 月 22 日,调研进入核心阶段,团队的足迹遍布固镇县乡村与政府部门。上午,在当地工作人员陪同下,成员深入刘集镇杨湖村、王庄镇南屯村等村落,与村民围坐在庭院、田埂间拉起家常。“以前村里污水往沟里淌,夏天又臭又招蚊子,后来村里修了沉淀池,水干净多了!就是有时候垃圾车隔两三天才来一次,赶上雨天就堆在路边。” 杨湖村村民李大爷的话,既道出了治理的进步,也点出了现存短板。团队成员边听边记,用手机拍摄垃圾投放点分布、污水排放路径,还向村民发放问卷,收集到 180 余份有效反馈,直观掌握基层治理的 “民生温度”。
当日下午,团队在镇团委委员带领下,前往固镇县人民政府,与县环保局张部长展开深度访谈。“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大环保严查力度,去年以来已依法整改 12 家违规排污的小型加工厂、养殖场,这对农村垃圾处理来说,既是倒逼规范的机遇,也面临村民习惯转变的挑战。” 张部长强调,农村环境治理不能只靠 “刚性监管”,更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比如引导村里发展生态种植、农家乐,让村民在保护生态中增收,这样‘要我环保’才能变成‘我要环保’,治理才能长久见效。” 这番话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节能环保与乡村治理需 “刚柔并济”,才能真正扎根民心。
固镇县外,团队还将调研触角延伸至周边区域:在怀远县,成员走访了 10 余家涉化工、食品加工的工业企业,查看废水处理台账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合规企业均实现废水循环利用,而 2 家小型企业仍存在 “偷排” 嫌疑;在 3 处工程建筑施工地,团队用专业设备实时监测,结果显示 “落实扬尘管控区域的 PM10 浓度为 58μg/m³,未管控区域则达 162μg/m³,相差近 3 倍”,为建筑扬尘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在五河县新集镇,团队重点考察农田灌溉水质、化肥农药使用情况,走访 50 余户农户后发现,“85% 的农户知晓垃圾分类政策,但仅 40% 能坚持分类投放”,农户环保意识与行为执行间的差距,成为后续建议的重要方向。
“这次调研让我们走出课本,真切看到乡村环境治理的‘难点’与‘亮点’,也明白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为基层做些什么。” 团队负责人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据了解,团队将整理此次收集的问卷、访谈记录及检测数据,形成《蚌埠市农村节能环保与治理现状调研报告》,近期提交至蚌埠市相关政府部门,为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政策优化提供参考。后续,团队还计划通过校园宣讲、线上科普短视频等方式,分享调研成果,呼吁更多青年关注农村生态,共同为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贡献力量。
此次安徽财经大学学子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 “行走的环保课”,更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正如团队成员所言:“乡村的绿色未来,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用智慧助力,这既是青春的担当,也是成长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