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老龄化遇上新需求,如何让晚年生活更温暖?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江南镇、小淹民政社工站用一场持续6周的小组活动给出答案——健康课堂、趣味互动、防诈训练齐上阵,助银发族解锁“养身养心”的幸福密码。
一、案例背景:回应银发浪潮下的多维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益阳市安化县江南镇、小淹镇部分长者面临健康知识匮乏、社会交往萎缩、防诈骗意识薄弱等现实困境。为系统回应这些问题,江南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联合小淹镇民政社工站,基于专业评估,策划并实施了为期六周的“养身养心乐夕阳”支持教育小组。活动招募了15位社区长者,旨在通过结构化的小组干预,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其生活品质。
二、理论框架:科学方法为服务“导航”
1.社会支持理论:着重于为组员构建情感性、工具性与信息性支持网络。通过设计破冰、分享、合作任务等环节,促进组员间建立信任关系,形成互助支持系统,缓解社会孤立感。
2.活动理论:鼓励老年人通过持续参与有意义的活动,维持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小组活动融入体能锻炼、认知学习与社交互动,帮助长者在积极参与中延缓衰老,提升自我价值感与生活满意度。
三、服务目标从“身”到“心”的全方位守护
1.知识增量:使90%以上参与者掌握至少3项常见慢性病预防、应急处理或季节养生核心知识。
2.网络拓展:促进85%以上组员在小组内建立至少2个新的支持性关系,降低自我报告的孤独感。
3.能力提升:使80%以上组员能够识别3种以上常见诈骗手法,并知晓至少2条求助渠道。
4.体验优化:通过趣味性、参与式活动设计,显著提升组员在活动过程中的愉悦感与归属感。

四、干预过程:六周结构化小组历程
第一阶段(第1周):关系建立与小组凝聚。通过“扇子传递”等破冰游戏打破隔阂,共同制定小组契约,学习手指操,初步建立小组安全感与归属感。
第二阶段(第2-3周):核心能力建设。聚焦健康管理与防诈骗两大主题,采用PPT讲解、案例视频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强化长者自我保护与健康维护的实操能力。
第三阶段(第4-5周):潜能激发与融合应用。设计“夹球跳跳乐”等团队协作游戏,以及夏季膳食工作坊,促进知识向行为转化,并在互动中巩固组员友谊。
第四阶段(第6周):成果巩固与未来规划。引导组员回顾成长、分享感悟,处理离别情绪,并鼓励他们将小组所学延伸至日常生活,构建可持续的社区支持网络。
五、评估与成效:数据背后的温暖改变
1.学习成果显著:超过90%的组员能准确演示手指操,并复述关键健康与防诈知识点。
2.社交网络拓宽:85%的组员在小组外发展了新的社交联系,如相约散步、互通电话,有效拓展了其社会支持系统。
3.防护意识增强:多数组员表示,面对可疑信息时,会采取“询问子女或社工”等审慎行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与能力得到提升。
4.主观幸福感提升:活动过程充满欢声笑语,参与积极性高涨,多名组员表达了对后续活动的强烈期待。

六、专业反思与服务建议
1.精准化服务匹配:针对长者个体差异(如性格内向、行动不便),需灵活采取个性化鼓励策略(如积分奖励、接送服务),确保全员有效参与。
2.过程动态化管理:面对小组中期出现的规则遵守、内容偏好分歧等问题,及时引入集体议事、增加体验环节等方式进行调整,维持了小组动力。
3.体验式方法优先:相较于单向知识灌输,“养生互动游戏”、“反诈情景剧”等参与式方法更能激发长者兴趣,促进知识内化。
4.构建长效机制:短期小组虽成效显著,但长者的健康与社会连接需求是持续的。建议后续发展“银龄志愿者”团队、组织主题沙龙等,实现服务的可持续延伸。
七、结语与展望
本次“养身养心乐夕阳”小组,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老年服务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它不仅有效提升了参与长者的健康素养、安全意识和社交质量,也验证了“理论指导+结构化设计+过程评估”服务模式的有效性。江南镇与小淹民政社工站将继续深化专业服务,为构建更具包容性与支持性的老年友好社区而不懈努力。(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慧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陈美芳 周雅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