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1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福州工商学院泉力以赴实践队赴泉州海交馆见证海洋文明

(通讯员:叶东琳 吴耀彬 丁景茹 陈桐灵 郑慧燕)

2025年7月3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福州工商学院“泉力以赴,海阔青耘时”实践队来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展以“海洋强国”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通过实践观察古代造船技艺演变、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脉络、多元宗教文化交融史及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图景,结合实物展品与历史文献,深化对海洋文明的理解。

博物馆内,一艘宋代福船的木制模型吸引了团队成员的目光。模型旁,解说员介绍了中国古代造船技艺从秦汉简易筏子到唐宋尖底海船的演变过程。成员们仔细观察船体结构,记录榫卯连接和防水技术的细节。有成员关注展柜中的《天工开物》复刻本,指出书中记载的“水密隔舱”设计曾显著提升中国船只远洋航行的稳定性。

图为解说员向团队成员介绍船的发展历史。郑慧燕 供图

海上丝绸之路展区陈列着一幅巨大的贸易路线图,清晰标注了从泉州港出发,经马六甲海峡通往印度、阿拉伯的航线。团队成员围绕地图,结合展柜内的唐代陶瓷碎片和波斯银币,追溯古代贸易的脉络。一件釉色斑驳的青瓷碗残片上,可见阿拉伯商人的刻痕标记;一旁的文献展板抄录了南宋《诸蕃志》片段,描述泉州港“商贾云集,货通万国”的盛况。团队成员陈桐灵在笔记中记录了观察:“贸易不只流通商品,更传递了文化。”沉船复原模型中发现的香料和丝绸等物品,也反映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

图为解说员向团队成员讲述海上丝绸之路。陈桐灵 供图

多元宗教文化交融展区内,一组唐代石刻引起团队成员关注。石雕上,佛教的莲花纹与伊斯兰教的几何图案相互交织,旁边陈列着景教(基督教早期分支)的十字架遗物。解说员引用《泉州府志》记载,简述了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在泉州建立清真寺及佛教传播的历史。团队成员丁景茹观察一座融合印度教元素的观音像后认为,这种交融体现了海洋文明的包容特征。

图为实践队在博物馆内感受泉州历史文化。叶东琳 供图

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图景展区成为团队实践的重点区域。玻璃展柜中展示着开元通宝铜钱、丝绸残片,并配有《唐六典》摘录,详述长安与泉州的商业网络。成员们观察到一个沙盘,模拟了唐代泉州港码头、仓库和市集的商品流通场景——茶叶、瓷器从内陆运抵,再经海船出口海外。团队成员叶东琳指出,唐代的经济繁荣与其开放政策密切相关。展区陈列的出土记账木牍,墨迹可辨,记录了商贾收支明细。成员们分组分析这些实物,结合《通典》等文献记载的赋税制度,尝试勾勒唐代商品经济的运作框架。

图为解说员与团队成员于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合照。丁景茹 供图

实践活动尾声,团队在博物馆海洋文明主题厅进行总结交流。成员们回顾了当天的学习内容,包括古代造船技艺对海上贸易的支撑作用、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欧亚的路径、以及多元文化交融与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关联。展望未来,团队成员计划将实践所得融入“海洋强国”相关行动,例如在泉州晋江流域参与环保巡查,利用获取的知识设计社区展览,向公众传播海洋文明与生态保护的知识。团队表示,此次实践是深化认知的起点,旨在激发青年一代守护海洋的责任感。

上一篇:福州工商学院“山水赋能,乡建同行”实践队:探寻南江村鲍鱼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